“感謝譚法官!”一大早,在巴東縣綜治中心的調解室里,譚文芳正對當事人老趙進行電話回訪。“家里已經在著手翻新了!要是沒有譚法官耐心專業的調解,還不知道這件事啥時候才能解決!”電話那頭,當事人滿是感激。
“這本就是我該做的,能幫你們把這樁事解決了,我也開心。” 譚文芳低聲細語,拿起筆在案件臺賬上認真寫下 “調解成功”。筆尖劃過紙面的沙沙聲落定,這場由水管漏水引發的糾紛,總算畫上了句號。
水管脫落引糾紛 鄰里同陷“水患”愁
“大家都說有矛盾就找綜治中心,我有個要緊事要你們解決!”在巴東縣綜治中心的接待大廳里,老趙情緒十分激動。
“我家漏水啦!”
事情得從三個月前說起。老趙住的宿舍樓趕上老舊小區改造,向某負責給他家接入戶水管。可這新接的管子沒撐多久,就從總閘閥與減壓閥之間“崩”開了——積水在老趙家客廳里奔漫,順著地板縫往下滲,樓下的老李家里也未能幸免,墻皮開裂、衣柜受潮。
事故發生后,老趙、老李多次聯系向某協商賠償,始終協商無果,老趙和老李決定尋求綜治中心幫助,“必須要他給個說法!”
“您放心,綜治中心有法院、司法局等單位調解人員常駐,這事兒絕對只讓您跑一地就解決好!”法院立案審查后認為該案案情雖簡單,但處理不好極易激化矛盾,甚至影響鄰里和諧,在征得老趙二人的同意后,決定啟動先行調解程序。
耐心調解破僵局 情理法織就“和解網”
于是老趙在綜治中心見到了譚文芳——這位在法院工作了31年的老法官,退休后選擇成為巴東縣第三方聯合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一名專業調解員駐點縣綜治中心。
“譚法官,我家的入戶水管脫落了,對我和我鄰居家的財產都造成了嚴重損失”老趙一臉心痛的對譚文芳說道:“現在我家的木地板和家具被水泡成這個樣子,向某現在又對此事不理不睬”,老趙攥著手機,屏幕上反復播放著家里的"慘狀"——起翹變形的木地板、發霉變色的桌椅,觸目驚心。
看著兩人焦急的神情,譚文芳先安撫道:“別著急,咱們一步步捋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總能找到解決辦法。”
“一開始向某還來看過泡水受災現場,說‘是我沒接好,該賠’,讓我們算損失。”老趙的聲音里帶著火氣,“等我們兩家算下來,他卻變卦了,說什么都只肯賠一萬五,現在更是電話不接、信息不回,玩起了‘躲貓貓’!”
一旁的鄰居老李也連連點頭,滿臉氣憤,“我們的損失哪里止一萬五?向某他躲著不露面,更讓人心堵!”
聽完老趙和老李的陳述,譚文芳已經心中有譜。31年的審判生涯讓她練就了“火眼金睛”:責任認可是前提,賠償金額是關鍵,而找到“失聯”的向某,是解開這團亂麻的突破口。
“以前在法院辦案,有時找當事人就得跑斷腿。”譚文芳笑著感慨,“現在有綜治中心這個平臺,社區、村委、派出所聯動起來,找個人、調個案,效率高多了。”
“只要聯系上向某,調解工作就好開展了”。
譚文芳拿起電話撥通了社區網格員的號碼,依托綜治中心的聯動機制,很快找到了“失蹤”的向某。
“他就是故意訛我!”調解室里,向某一進門就紅了臉。“我承認水管子是沒接好,可他們張嘴就要好幾萬,我一個做零工的,哪拿得出這么多?”
“老向,管子沒接牢導致漏水,你要承擔責任,這是法理。”譚文芳語氣平穩卻帶著分量,“逃避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讓矛盾升級。”
譚文芳又轉頭看向老趙和老李,她又放緩了語氣:“咱們索賠也得掂掂實際,老向沒有固定工作,要他一下子拿幾萬確實難,合理范圍內的讓步,才能讓問題盡快解決,早一天解決,家里也能早一天翻新,總不能讓這‘水患’堵心一輩子,對吧?”
這話像一把鑰匙,輕輕擰開了雙方心里的疙瘩。向某的肩膀慢慢放松了,他撓撓頭:“我賠償老趙17500元、賠償老李5500元,一次性付清,行不?”
老趙和老李商量后,也點頭同意:“就按譚法官說的,錢到賬,這事翻篇。”
調解協議簽完字時,夕陽正透過調解室的窗戶,在譚文芳的老花鏡上鍍了層金邊。向某當場履行,老趙和老李走出綜治中心時,腳步比來時輕快了許多。
身份變了初心在 為民解憂無止境
近年來,巴東法院積極助力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著力引導和支持退休干部發揮余熱,聘請退休法官駐點綜治中心擔任特邀調解員,充分發揮退休法官開展先行調解工作的優勢。這些 “銀發力量” 帶著對司法事業的熱忱與專業積淀,在矛盾糾紛化解一線持續發光發熱,以更豐富多元、高效便捷的解紛服務,精準回應人民群眾對司法服務的新需求、新期待。
從穿法袍的法官到戴胸牌的調解員,譚文芳的辦公地點變了,但那份司法為民的初心,半點沒改。就像她常說:“法官袍脫了,可為民辦事的陣地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