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寧夏中衛工業園區管委會人民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園區調委會)對一件涉企糾紛的“閃電調解”詮釋了法治護航營商環境的生動實踐。從接案到化解僅用了1小時,不僅為14名農民工追回6.1萬元血汗錢,更修復了兩家企業的商業關系,成為法治護航營商環境的典范。
2024年11月,寧夏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技公司)拖欠寧夏某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管理公司)10萬余元貨款。該筆貨款的拖欠,直接導致管理公司資金鏈斷裂,無力支付其雇傭的趙某等14名農民工的6.1萬元工資。這不僅使農民工的生計陷入困境,也使管理公司面臨法律追債與聲譽危機,科技公司的違約行為則暴露破壞園區法治營商環境的風險。一場看似簡單的債務糾紛,實則牽動著勞動者權益、企業信譽和園區生產經營秩序的多重平衡。
面對管理公司的困境,園區調委會迅速啟動涉企糾紛“綠色通道”。調解員李樹興精準鎖定矛盾核心,科技公司的拖欠貨款的違約行為是糾紛引發的源頭。他帶著《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等法律依據,與管理公司負責人一同赴科技公司現場調解。管理公司負責人情緒激動,直言“法治社會,不解決就法庭見”,科技公司則含糊其辭稱他們“沒說不付”,雙方形成對峙。調解員先穩定雙方當事人情緒,去除“火藥味”,以共情化解平衡關系,讓雙方公司從“對立”回歸“對話”。待雙方情緒穩定下來,調解員又通過明法理、劃“紅線”,明確指出科技公司拖欠貨款不僅違反合同義務,更觸碰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的法律“紅線”,若持續違約,將面臨法律追責。最后,調解員以誠信經營點中要害,直擊核心:“法治營商環境中,信譽比黃金更珍貴。一次違約,傷的是長遠根基和市場信譽。”一番既講法律底線、又論發展長遠的剖析,讓科技公司負責人幡然醒悟,當場全額支付10萬余元貨款。調解全程不足1小時,管理公司第一時間將6.1萬元工資發放到農民工手中。在調解員的努力下,兩家企業不僅結清債務,更保住了商業信譽與合作關系,從“撕破臉”重回“共進退”。